首页 >  资讯 >  详情

冲出地平线 这个新地标主塔地下结构封顶

2023-06-17 18:11:30来源:锦观新闻

6月17日上午,随着地下顶板最后一块混凝土浇筑完成,作为成都天府总部商务区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的中海天府中心项目主塔楼地下结构顺利封顶,全面迈入建设新阶段。据悉,该塔楼总建筑高度489米,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新地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够深

双地铁线对超30米深基坑施工提出新挑战

“整个项目占地面积约5.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65.3万平方米,包含1栋489米的主塔,1栋200米的副塔,1栋100米的酒店及4层街区式商业,其中副塔已经投入使用。”据项目建设单位中海集团成都超塔公司执行总经理张庆林介绍,中海天府中心是集国际顶级标准的甲级写字楼、商业、酒店、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天府总部商务区的服务功能和城市价值,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海天府中心项目主塔与周边酒店、商业共用地下室,地下室共5层,埋深约31.2米,紧邻在建、在运的双线地铁。“项目属于深基坑,且周边环境复杂,在建的地铁19号线下穿项目场地,对我们前期的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扰动控制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据项目施工方中建八局项目技术负责人申雨介绍,经反复论证,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项目确立了分仓开挖的低扰动施工方案。“所谓分仓开挖,就是根据施工仿真模拟结果和现场条件,将地铁下穿的场地覆土划分为若干条块,通过对各条块的开挖,逐步完成对地铁上覆场地的施工工作,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现场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上覆场地施工对地铁线路的影响。”

除了地铁影响,在地下结构施工中,项目还借助超大吨位锚桩反力桩基检测技术、基坑内置式施工升降机技术、工厂化钢筋加工场技术等,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基础筏板预留洞口多、标高变化多、堆场空间少、施工部署场地转换复杂等各类问题。

够快

4.1万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创国内同类工程新纪录

“整个项目地下结构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塔楼基础筏板厚度5.5米,局部达到7.4米,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方量达到4.1万立方米。”中建八局项目现场负责人陈斌告诉记者,期间,针对4.1万方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项目创新采用了绿色低碳、标准化、模块化的“溜管+溜槽+自卸”浇筑方式,结合项目自主研发的大体积混凝土实时监控平台,解决了传统的大流量、多点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管理难度大、信息协调量多、信息同步即时性差的难题。过程中,项目共调集600余台混凝土车,累计出动6000余车次,历时39小时一次性完成了浇筑任务,最高浇筑速度达到每小时1600立方,创下国内同类工程的新纪录。与此同时,该浇筑方式还满足了更绿色、更低碳的要求,整个过程较传统工艺减少燃油用量13700升、减少用电60280度、减少碳排放60吨。

▲效果图

智慧

“黑科技”加持打造智能建造示范标杆

“中海天府中心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体,面对项目的复杂性,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采用了大量的智能建造技术。”据申雨介绍,从开工之初,项目团队便确立了以“BIM+智慧工地平台+智能装备”为核心的智能建造思路,全过程应用了BIM技术进行模型建构,高效打造了数字展厅,并积极探索建筑机器人和装备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期间推广应用了各类建筑“黑科技”10余项。

“比如在地下室建设阶段,针对混凝土浇筑,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自行式溜管润管清洗机器人和高频振捣疏通机器人,结合混凝土整平机器人,保障了新型溜管布置方式的高效顺利浇筑。”申雨告诉记者,除了机器人,项目还引入了探地雷达、人工智能AI、无人地磅收货系统、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等各类高新技术,在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物料管理、土方开挖测量等各方面注入了智慧能量,并成功入选了四川省(第一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效果图

据介绍,中海天府中心项目接下来将全面进入地上主体施工阶段,将开始安装为项目量身定制、蕴含中国建筑最先进超高层技术的建造神器——“空中造楼机”。据悉,这款造楼机可实现主体结构各项施工工序的分层穿插,大大提升施工效率,还可以为高空作业的工人提供类工厂化的施工环境,切实保障施工安全。此外,造楼机将搭载姿态监测、安全巡检和质量检测等多项智能建造技术,让超高层结构场景下的施工更安全、低碳、智能。

按计划,项目将在2026年达到成都第一高度,2027年12月竣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袁弘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图片据受访单位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 相关新闻 ]